近年来,随着肿瘤综合诊治水平的提高,肿瘤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人们不再谈瘤色变,而是更有信心地配合医生打赢抗瘤之战。
然而,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脏毒性发生率也随之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已成为肿瘤幸存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作为对公共健康造成极大负担的两类疾病,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交汇催生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Cardio-Oncology)。
为何会有“肿瘤心脏病”
肿瘤心脏病主要聚焦于抗肿瘤化疗、放疗、靶向、内分泌以及免疫治疗等可能引发的心血管毒性,比如,化疗有可能造成心功能减退,靶向药物可能诱发血压升高、血脂异常,而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等可能引起危重的免疫性心肌炎等。
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有不少患者发现肿瘤的时候,已经罹患各种心血管疾病,当两类疾病合并发生时,会大大增加救治难度。肿瘤心脏病也涵盖了各种原发与继发的心脏良、恶性肿瘤患者。
肿瘤合并冠心病该怎么办
据报道,截至2022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3.3亿,其中冠心病1139万,而恶性肿瘤新发病例482万多例,两者并存的发生率日益增加。因此,人们会面临一系列问题。比如,如何在肿瘤外科手术前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以及进行相应的预防和管理?当肿瘤外科手术和冠脉介入手术存在治疗矛盾时,如何权衡和决策?怎样根据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肿瘤药物治疗方案?长期使用ICIs是否会促进动脉硬化疾病的进展以及如何防治?需要由肿瘤心脏病多学科团队进行讨论,孰轻孰重、孰先孰后,为患者给出下一步的治疗建议。
如何全程管理肿瘤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
首先,需要筛选出肿瘤患者中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他们往往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等;或是在既往抗肿瘤治疗中发生过心脏毒性。此外,那些有诸多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熬夜、肥胖、高盐高油高糖饮食的患者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此时,就应该鼓励患者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和有效地治疗心血管原发疾病。
抗肿瘤治疗前后需要筛查和随访的心血管相关项目主要有:
①心肌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脑钠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亚型等)
②其他重要抽血检查(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D二聚体等)
③其他辅助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超、冠状动脉CTA等)。一旦发现异常,可以请心内科协助共同诊疗。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例,ICIs作为在肿瘤治疗中最有前景的免疫治疗类型之一,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向。但ICIs存在诱发免疫相关心脏不良反应风险,如心肌炎、心包疾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是其中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有时可在短期内迅速进展,甚至危及生命。
研究数据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发生率为0.06%~3.80%,而死亡率则高达39.7%~66.0%!成为世界范围内肿瘤科和心内科密切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所有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均应在启动治疗前进行心肌标志物、心电图、心超等基线检查,此后每一周期治疗前进行心电图、心肌标志物等随访,并且密切关注患者有无临床症状,以期尽早发现可疑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患者,并对其行进一步如心超、心脏磁共振等检查,并给予积极的治疗。
【科室介绍】
2018年4月,在中科院院士葛均波教授指导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立了华东地区第一个肿瘤心脏病多学科联合(MDT)门诊,程蕾蕾教授担任具体负责人。团队整合中山医院实力雄厚的心内科、心脏超声诊断科、肿瘤内科、风湿免疫科、药剂科等领域的知名专家,为肿瘤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个体化监测和管理。
团队聚焦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每年撰写出版一本原创学术专著,申报转化14项专利,撰写刊发中英文专业指南,每年举办全国学习班和东方心脏病学会议“肿瘤心脏病论坛”。团队还制作了全国首个也是至今唯一的肿瘤心脏病多学科科普视频系列《生了肿瘤,栽在心脏?!》。出版发行国内首部肿瘤心脏病学科普书籍——《说句心里话2》,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介绍了大众急需了解的肿瘤心脏病学相关知识。
(作者依次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长沙股票配资平台,主任医师、教授)
上阳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