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9日,杨伟在湖北孝感市道桥镇卫生院通过剖腹产迎来了她的一对双胞胎。然而,现场的医护人员个个神情凝重,气氛沉重得令人窒息。没人能预料到,这对新生儿竟然是极为罕见的坐骨连体婴儿。她们的下半身紧密相连线上配资炒股网站,身体呈现出一种直筒状,甚至连性别都难以辨认,这样的情况实属罕见。所有在场的人心头顿生疑惑:未来这两个孩子的命运将会如何?
张建军与杨伟是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的普通夫妻。自从妻子怀孕后,杨伟便辞掉了工作,专心在家安心养胎;丈夫张建军则远赴汉口打工,靠着每月一千多元的微薄工资维持一家生活。得知怀的是双胞胎后,全家决定无论多辛苦,都要优先保证孩子的健康出生。夫妻二人细心调理孕期饮食,注意生活环境,按时做各项产检,寄望迎来健康的宝宝。
展开剩余89%原本他们以为,只要孩子出生,一切都会慢慢好转。然而,之前六次的产检都未显示任何异常,没想到孩子一出生,竟是这般特殊的连体婴儿。更令人揪心的是,这对孩子竟是罕见的坐骨连体类型。据统计,全球约75%的连体婴儿为胸腹相连,而坐骨连体婴儿仅占5.9%,出现概率不足两百万分之一。两个孩子的下半身大面积融合,必须共用骨骼、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的多个器官,畸形程度极其严重,这在我国尚属首例。
这对姐妹只能保持相对静卧姿势,双腿交叉缠绕,无法像普通孩子那样自由活动。若一个稍有动作,另一个便因牵扯疼痛而哇哇大哭。身为母亲,杨伟每日仅是注视着她们就忍不住泪流满面,因为她知道孩子受苦都是因为自己把她们带到这个世界。家中亲友闻讯赶到医院,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真正见到这对婴儿时,依旧不免惊愕。一些更了解他们家境的亲戚也劝说他们放弃。
然而孩子既已降生,张建军与杨伟怎忍心放弃?“不救她们,我们怎配为人父母?”夫妻二人坚定决定,无论困难多大,都要争取孩子的生存机会。因出生的卫生院设备有限,无法提供后续治疗,夫妻俩决定带孩子转往更大的医院。但因这类病例罕见,国内多家医院均拒收,令他们屡遭挫折。
困难并未击垮这家人。生活还得继续。两个孩子共用排泄器官的情况下,最简单的生理活动也变得充满风险。杨伟必须时刻照看孩子们,只有丈夫下班回家时,她才能稍作休息,一家四口偶尔一同散步。那时,看到姐妹俩灿烂的笑容,所有压力似乎都暂时烟消云散。
后来,这对姐妹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引起了志愿者鲁峰的关注。看到她们的情况,鲁峰心头一紧,立刻决心帮他们一把。回去后,他向志愿者协会成员讲述所见,发动大家筹款并寻找医院。人多力量大,资金问题很快得以解决,但寻找到能承担如此高难度手术的医院,才是最大挑战。
尽管我国曾有连体婴儿分离手术,但那些病例的情况远不如这对姐妹复杂。面对这项几乎无解的手术,多家医院纷纷拒绝接诊。志愿者们却不气馁,逐一联系市内、省内多家医院,直到武汉协和医院终于答应收治。多位相关专家被邀请赶来支援。
杨伟夫妻接到消息后连夜带孩子入住协和医院,整日阴霾一扫而空,激动得喜极而泣,不停向医生和志愿者表达感谢。一系列复杂检查随即展开。医生首先确认,这对连体婴儿竟是两位小姐妹。虽然其他专业指标难懂,夫妻二人至少确认了孩子性别,终于可以给她们起名:姐姐张玲,妹妹张珑,寓意玲珑可爱,期盼她们未来幸福健康。
进一步检查显示,姐妹俩拥有独立的心脏、肾脏、肝脏,食管、小肠、胃和骨骼也各自完整,但直结肠、肛门、尿道却共用,膀胱亦相连。换言之,尽管生命器官独立,分离手术有望进行,但仅有一人可拥有正常消化系统,另一人则需长期依赖尿袋和粪袋。手术后还可能出现皮肤无法覆盖内脏的风险。
为帮助皮肤扩展以覆盖分离后的器官,医生建议杨伟每天将两个孩子“对折”三次,每次持续十分钟,并每隔一小时用力挤压盆骨十分钟,以增强腹部和臀部皮肤的弹性和张力。此举虽必要,但过程极其痛苦。两个孩子一动即哭,母亲杨伟看在眼里如刀割般心疼,甚至跟着一起流泪,但她仍坚强地“下狠手”。
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皮肤张力逐渐增加,姐妹俩也慢慢适应了拉伸,不再整天哭闹,生活恢复了一些平静。他们本以为这平稳日子能持续到适合手术的时刻,然而命运弄人,意外最终降临。
正当专家们继续研讨手术方案时,姐妹俩突然出现排泄障碍。这本是小问题,却导致消化系统感染,进而引发肠梗阻和肾感染。高烧不退,生命危在旦夕。若不紧急手术,恐怕一人也难保。形势紧迫,专家只能按现有最佳方案实施手术。
主刀专家汤绍涛介绍,手术分两期进行:第一期确保姐妹俩安全分开,第二期进行泌尿生殖道及肛门重建。手术不仅要完成生理分离,更要注意心理适应。两人身体和心理紧密相连,分离后其中一人甚至可能不幸身亡。
2009年11月17日早上7点30分,协和医院集结18名教授共33名医护人员,分成五组展开“接力”手术。麻醉后,汤绍涛教授主刀。手术过程中,医生发现姐妹俩体内结构比预想复杂得多:此前检查显示她们各有输尿管,实际却是互相交错,医生不得不现场调整输尿管位置,手术风险骤增。
此外,她们只有一个尿道括约肌,缺乏则导致大小便失禁,而括约肌不可分割,只能留给一个孩子。经过商议,考虑生命体征和发育情况,决定给予姐姐张玲保留括约肌,虽不公平,但这是最佳选择。夫妻虽心痛,但最终同意。
原本预计6小时完成的手术,历时11小时。下午6点39分,姐妹俩终于被成功分离,变成两个独立个体。随后泌尿外科、普外科、整形外科专家紧接着对她们共用的直肠、尿道等器官展开修复。
漫长等待后,手术室灯光熄灭。杨伟与张建军紧张站立,直到听见“手术成功”四字,他们才长舒一口气,激动得泪流满面。两年后,姐姐张玲完成第二次手术,恢复情况良好。2016年,妹妹张珑亦完成手术,但暂时仍需携带尿管。
据杨伟回忆,姐妹俩一岁时学会叫“妈妈”,一岁半开始学走路。姐姐性格稳重,常说“我要让着妹妹”,而妹妹虽然需依赖尿袋,却比姐姐活泼调皮。两人感情深厚。2011年姐姐做第二次手术时,年幼的妹妹看到姐姐进手术室便焦虑哭闹,直到姐姐出来才安静。
妹妹因手术推迟一年入学,姐姐坚持与她同班。学校中,遇到有人嘲笑妹妹,姐姐总保护她,安慰说:“你一点都不臭。”2019年6月,武汉协和医院为庆祝姐妹“单飞”十周年,举办特别生日会。此时她们已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医院依旧是熟悉的地方。姐妹俩兴奋地喊着“汤伯伯”,跑向汤绍涛教授,露出开心笑容。
汤教授笑着和她们比身高,鼓励妹妹多吃饭。妹妹调皮跑去见护士长,两个女孩你争我抢地夸耀学习成绩,逗得大家哭笑不得。杨伟感慨若无社会好心人帮助,家里月入仅千元多元,绝难维持。手术一期捐款20万元,医院减免20万元。手术后姐妹奶粉、纸尿裤及治疗费用每月高达四五千元,靠媒体和志愿者捐款才未让孩子挨饿。
二期手术时,社会各界筹得40万元。武汉青联火炬行动同学会及政府支持下,多地举办慈善义演,票款全部捐给姐妹俩。手术成功后,志愿者鲁峰仍然关心她们成长,节日探望,陪玩买礼物,两姐妹亲切喊他“干爸爸”。
十二年过去,如今的张玲与张珑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乐观向上,善良懂事,家中还多了一个小弟弟。所有人最期盼的是妹妹青春期后能进行第三次手术,彻底摆脱管袋,过上轻松快乐的生活。
发布于:天津市上阳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